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BET电竞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 新闻动态

《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相关活动

发布时间: 2024-01-11


2024年1月9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整版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暨“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论坛。

访问网址:诗教融入课堂 文脉联通心灵-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JYSKGM13B20240109B_l.jpg


诗教融入课堂 文脉联通心灵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13版)

小学生诵读古诗。新华社发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学生书写中秋诗词佳句。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如城小学学生朗诵古诗词。徐慧摄/光明图片

  又到期末,寒假将至,古典诗词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作业和考试内容中,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

  “元嘉时候的陶渊明,元和时期的白乐天,元祐时期的苏轼,史称三元。苏轼认为,他们三个人在异代空间里面可以成为共同参禅的三个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名人,就能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发生的。”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暨“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论坛在海南举办,专家学者纷纷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视频致辞中为听众们讲述了苏轼的故事:“他谪居海南期间,在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情形下,仍能以‘聊为一笑’的超然态度面对困厄。在组诗《谪居三适》中,充分体现了他随缘为乐,苦中寻趣的人生境界。”

  “细读苏轼的诗文词,你会发现:在苏轼一生,尤其是杭州时期以后的创作当中,白居易与陶渊明的影响始终很明显。从人生境界上说,苏轼其实已经超越白居易,甚至可以说超越陶渊明,从陶渊明的不喜亦不惧,达致一种物我两忘、旷达超脱的境界。文脉的传承才能够成就真正的杰出诗人,白居易是如此,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杨雨说。

  专家们的讲解,让人们知晓文学大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与会老师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演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之外,老师们也在思考,如何讲好苏轼这样的中华文化名人及其文章,引导当代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滋养人文关怀?这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转化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诗词教育,是为了感发生命、提升人格

  “古人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握中华文章发展的脉络体系,就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思想精神、审美旨趣、价值追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把握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康震说。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学校,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是诗教浸润的主要场景。从美育到德育,学校多维度打造诗教浸润式育人空间。学生从踏进校门起,晨读午诵、入校离校音乐、上下课铃声……在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诗词巧妙融于学生在校的一日作息中。

  每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便会如期进行。从小学到高中全体参与,将音乐、武术、沙画表演等和诵读完美结合。学校希望通过吟诵经典,让民族精神在学子的血脉中传承,通过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支撑学子的人格脊梁。每天30分钟品读、乐读、悦读,让学生耳濡目染,深入洞悉,以文化滋养心灵——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教师带领学生看好书、读好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精髓。

  读古诗文有用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复兴的今天,仍然会有人质疑。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春景指出,诗教不是为了复古,不是死记硬背;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将审美创造和人格塑造相联系,感发生命,提升人格。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教将道德与审美联结,将文字与现实联结,将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勃兴的文化风尚联结。读诗,是和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学诗,真的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学习诗词,可以引导道德性,浇灌植根天性的道德观念;激发创造性,释放源自天性的创造潜能;培养社会性,融通蕴于天性的社会情感。

  “诗句赏读社团以研读诗歌为主,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中诗书礼乐的精髓,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诗经》诵读与当下流行的音乐完美结合,使古老的诗歌焕发新颜。”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陆炳荣表示,以经典诵读为主导,开发美学鉴赏、传统技艺、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多元化课程,将在学生心中种下大量传统文化种子,他们的实践和分享也将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使得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走出校园。

立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在素养导向下,教学活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锚定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与梳理,在教学评一致性、情境性、实践性的闭环中,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在教学中,如何整合资源、立足素养、基于任务进行授课呢?

  “李白诗歌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课本选了9首李白诗,而月亮又是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教师梁创荣由此设计了梳理语文课本中的李白诗歌、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和制作“李白与月亮”小诗集三个学习任务。

  首先,梁创荣和学生们一起梳理了课本中的李白诗歌,让学生了解李白诗在课本中的选编情况。然后在诵读这些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三种类型:寄托思念、象征理想、表达哲思。最后按照这三种类型,把课外收集到的李白写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进行分类,编排成诗集。“这本诗集还配有诵读脚本:创设了几个与月亮相关的典型场景,串联了李白写的与月亮相关的典型诗歌,大体勾勒出了李白的人生轨迹。学生诵读这样的脚本,能够进一步感悟月亮意象的内涵,感受李白形象的独特魅力。”梁创荣介绍。

  根据苏轼年谱和苏轼作品,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奈林学区中心校金常胜老师让学生们在苏轼生平坐标上画出他的人生曲线图。

  在金常胜老师看来,“小学教材中6篇苏轼的作品,虽然在授课时一一教过,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学生对苏轼的生平了解也大多停留在零碎的认识,很难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作品赏析方面,教学过程中也只关注了单一语文要素,缺少深层次的品读。”

  “在画出这个曲线的过程当中,学生才真正体会到苏轼这段人生的跌宕起伏,认识到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金常胜说,学生们在展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统编教材内容,拓展课外语文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学校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金艳如是评价。教学设计不再孤立地紧盯单篇课文,而是以素养目标为统领,整体开掘单元资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整体设计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思考要让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在新课标指导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只是课程教学的资源,更成为浸润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载体。”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訾慧表示。

  高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更为关注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深刻性。BET电竞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吴欣歆认为,可以设计系列写作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写作的语篇类型包括学习性、思辨性、研究性等,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理解古诗承载的文化观念,认识古诗文的意境美与哲理美。

  (本报记者 靳晓燕)


用思想和情感贴近古典诗词

作者:李小龙《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13版)

  【教师说】  

  中华文化中最博大、最精微的部分,都蕴含在古典诗词之中。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已经举办了八年,让诗词这座桥梁连接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古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知人论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中国古典诗歌与作者密切相关。孟子思想中这种根据诗人生平与时代背景对作品进行解读的方法,被后世的文人反复提炼,形成了文学欣赏的基本逻辑——“知人论世”。

  深入到作者生平中去。只有知道了李白一生的遭遇,才能对李白的诗作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形成一种生命的共振。李白虽然是一个天仙般的诗人,但实际上他仍然非常关注现实政治。“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了解诗人生平,对诗人和他们创作的诗词就会有更加充分的把握与更为细腻的体察。

  深入到作者的创作时代中去。古代诗歌的社交属性非常强,和历史、社会的结合也十分紧密。我们都认可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为杜甫的大部分诗都和唐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正因如此,杜甫的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精确判定年份,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些诗写于何年何月何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过对杜甫每一首诗与时代联系的把握,杜甫的“忧国忧民”便不再是刻板印象,从而展现出丰富的维度。

  依托信息时代的各类工具,查阅各类资料,尝试自主阐释。在一些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会为学生分配讲唐诗的任务,孩子们自己查找材料,书写讲稿。讲一首诗和学一首诗是不一样的,把自己想表达的知识讲给别人听,能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把握字音字义

  诗词中有大量的字词,它们的读音和释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细心阅读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里面,很多字的读音有两个或以上,那么在诗中选择哪个音呢?比如说韩愈诗有“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句子,“胜”有阴平和去声两个读音,我们一般都是按照“胜利”的“胜”来读,但根据这首诗的平仄关系,可能是错的,因为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绝”是个入声字,也就是仄声,但作者在第三字本应用仄声,而改用“烟”这样一个平声字,就救过来了。但第二字是不能改的,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依照格律,这里必须读阴平,是“经得起”的意思。苏轼“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胜”字,是“我经不起高处的寒冷”,而不是“我胜不过高处的寒冷”。所以解释韩愈诗中美景“秒杀”“烟柳满皇都”也是不对的。韩愈的意思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能匹配得上“烟柳满皇都”的美。一个字音之差,意义便截然不同。

  关于字义。诗歌的艺术能量建立在语言上。杜甫之所以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大师之一,正是因为他的每个字都千锤百炼,用得非常到位。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敏感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诗歌的氛围里。所以我们对语言要下功夫。

  对语言的敏感、下功夫是一个复杂的逻辑,包含很多层次。最基础的层次就是要先把字、词理解对。例如有一年《中国诗词大会》,其中一道题目是“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是什么颜色?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唐代杜佑《通典》有专门讲“君臣服章制度”的部分说“贞观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即官职由大到小,服色是由深到浅。这里所说的青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青绿山水”的青,是要比绿更浅一些的。因此,准确理解诗中的字义,需要在大量的史料文献中寻找支撑。

  泛读与精读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性的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用传统的力量在说话。一首诗的背后,有成千上万首诗在为它做背景。所以我们对一首诗的理解,往往不仅取决于这首诗本身,还取决于对其他相关诗作的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稍微极端的例子。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警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比他早一代人的陆游曾经有一首《马上作》中有两句是“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二诗很像,尤其最后一句,若非押韵不同,几乎全一样。但叶诗明显更胜一筹,原因在于叶绍翁在小的诗意结构上做了新的调配,他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设置访友不得的阻碍,再用“关”这个更有力量的字,使园子和春色处于一种巨大的张力之中:春色是蓬勃的生命力,园子则是束缚。所以叶绍翁用一个诗意的逻辑将后一句逼出来,使得后一句的力量异常强大。而陆游的诗则稍显平淡。事实上,陆游的诗也有来源,五代诗人吴融《途中见杏花》首句就是“一枝红杏出墙头”,与陆游末句全同,但吴融的诗就是平铺直叙,陆游第一次为这个场景赋予了诗意的张力。

  对诗歌的深入理解都是这样打磨出来的。首先要多读。读得多了,对于具体的诗才能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在多读的基础上要注重精读,对相关诗歌“追根溯源”。这两点缺一不可,只有对一首诗花了很大的工夫,用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灵魂去贴近这些伟大的诗人,才能真正从他们的诗里汲取到精神力量。

  古典诗词既需要我们有共情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共情能力。李白、杜甫永远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这些伟大的灵魂,用他们的文字和艺术灌注着文化传统,将其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最深处,等待着后世千千万万的继承者再次发现、传承并发扬。在新的时代要承担新的使命,新的使命也要有传统的加持,把传统的东西“点化”到当下,为我所用,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和命脉所在。

  (作者:李小龙,系BET电竞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教授)



创设任务情境 突破学古诗的阻隔感

作者:倪海山《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13版)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诗词的教学却常常是语文课堂的“痛点”和“难点”。受限于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学生对古典诗词难免产生阻隔感和陌生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

  2022版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些理念的提出,为切实提升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提供了思路,在此以李清照群词联读的课堂教学为例。

  整合教学资源,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为吟词之韵,走进文本;发展型学习任务为品词之境,明悟情志;拓展型学习任务为鉴词之法,学以致用。

  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志趣品格”,我设计了制作班刊《言志集》人生启示录的活动情境。课堂伊始,发布《言志集》征稿启事,围绕征稿情境,学生首先借助多种形式“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解决会读的问题;然后合作鉴赏“品一品”,通过品味《如梦令》《渔家傲》来体悟李清照的情真与志洁,达到读懂的要求;再到“学一学”,分层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并尝试用所学方法鉴赏《武陵春》《夏日绝句》,从而达到会赏的境界。教师在活动中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与生共读,从感性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和晚年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感受婉约词宗的豪放一面;分层设计学习任务,启发学生利用所学方法鉴赏课外两首诗词,进一步品味情与志,体悟并传承家国情怀。

  进行梯度学习评价。本课学习评价单分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每个评价单分基础巩固(A)、能力提升(B)、拓展延伸(C)三个层级,A层为推荐一首你喜欢的易安词,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B层为任选《如梦令》《渔家傲》《武陵春》中的一个词牌,填一首寄寓个人情志的词;C层为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

  本堂课围绕任务情境,还原诗歌教学本身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用任务牵引学生,从能力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学的热爱,赓续文化血脉。

  (作者:倪海山,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教师)



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曲调中同行

作者:范子钰《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13版)

  【学生谈】  

  曾经,我以为传统文化离我很远。时光悠悠千百年,时间的距离似乎也化成了心灵的距离。我曾幼稚地认为,传统文化无非之乎者也,枯燥而无趣;它在天上,我在地上,它在千百年前,我在千百年后,就算有交集,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这种观念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到来悄然改变。在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师生共同走近经典:我们共上论坛,去一点点揭开时光的面纱,俱怀逸兴壮思飞,直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打开第二课堂,把古典搬进来,把古人请过来,听千古悠悠,细数风流。我们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用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吟出对传统和经典的咏叹;我们在校园诗词大会上大显身手,激烈角逐,在努力赢得比赛的同时,尽情抒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诗词大会上崭露头角,经典诵读比赛荣获一等奖,这些经历在给我带来了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让我看见了一番别样的风景;我还听见,新涛旧浪相遇,撞击出的别样声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从八百里秦川走来,衣袍泽裳的真情让那甲兵矛戟更为金声铿锵;它浮出悠悠汨罗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日月之志上有芰荷芙蓉的清香;它盛在李白邀过明月的佳酿之中,绣口一吐那剑气月光就是半个盛唐;它映在醉里挑灯看剑的烛光里,照亮了壮士肝胆赤忱的万里长路;它与红楼幻梦的飞雪相融,与被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千红万艳同悲一哭……我隔着书页字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未曾被岁月冷却,反而越发滚烫。恰是“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我们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与它同行!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不再束之高阁,落满尘埃,让那古老的琴弦,在悠悠岁月之后,依旧弹着那间关莺语花底滑,融开十二门前的冷光,舞幽壑之潜蛟,直入青天流云,直动人心。我们与那落霞孤鹜,落红新花,流淌在时代的曲调中,在万象更新的未来奏成一曲壮丽的乐章。

  (作者:范子钰,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学生)






版权所有 BET电竞官网(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