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走进我院民间文学课堂
发布时间: 2021-11-22
11月18日上午,受我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杨利慧教授的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老师通过腾讯会议,来到励耘班“民间文学概论”的课堂,为同学们讲授了题为“《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的概述、分类、特点与保护现状”的生动一课。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也是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得到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和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支持。全体修课的励耘班同学在线下、部分专家学者和学生在线上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池尚明老师介绍了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搜集和整理情况,指出八达岭长城传说并非一个单一的传说,而应为“故事群”或“传说群”。他认为这些传说可以按照内容大略分为神话传说、风物传说和人物传说。在为在场师生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他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在北京延庆地区流传的“狼窝”“乌龟石”以及“北门锁钥”三则分属不同类型的传说,接着总结出八达岭长城传说的特点:保留故事原貌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市井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交融;体现了北方民众的生活和智慧。在结论部分,池尚明老师介绍了“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的保护与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项目保护状况较好,非遗传承人们正在进行展示、传承以及跨界传播、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同时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但是在传承中也存在问题:现在很少有人讲故事,这不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池尚明总结道: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挖掘民间故事中的文化来为现实服务、进行文化展示,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在提问环节,师生们与池老师展开了积极交流互动,杨利慧教授以及多位同学纷纷就讲座内容提出了问题。池尚明老师就大家提出的“为何当前延庆地区的传说讲述呈现‘碎片化’特点”“为何同样类型的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述会有不同”“如何搜集八达岭长城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在新媒介中的传播情况怎样”等问题,一一作出详细的解答。 最后,杨利慧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民间文学是鲜活流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艺术,通过池老师的生动讲述和来自保护实践的亲身体会,为同学们展示了民间文学在当下生活中的存在样貌,为课本和课堂学习提供了有益补充,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们对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的责任感。 (图/文: 宋嘉琪)